一、咱们换个说法聊聊这事儿。
杨虎城和我们党一直保持着联系,不过呢,在某个特定时间段,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也挺亲近,像是过了段甜蜜日子。正因为这样,杨虎城就成了推动“西安事变”的重要人物。
杨虎城老家在陕西渭南蒲城,他老爸那辈是哥老会的大头头,因此啊,就算杨虎城小时候家里不咋有钱,还得去小饭馆帮忙跑堂,但在陕西那些私下里混的人里头,杨虎城还是挺有面子的。
1911年快结束时,受辛亥革命鼓动,陕西的人们起义反抗清朝。杨虎城一听到这消息,立马扔下饭馆里跑堂的活儿,就加入了起义队伍,跟着起义军到处征战。
这件事让杨虎城的政治态度得到了验证,同时也让他的军事本领得到了提升,结果他在哥老会里的名声一下子就大了起来,成了大家称赞的少年豪杰。
要是说起出名的时间,贺龙可没杨虎城早。
由于在辛亥革命里捞到了第一笔财富,到了1914年,杨虎城就带着几十个哥老会的兄弟自立门户,建起了自己的小团队,主要靠接一些保护人、看家护院还有运盐茶的活儿来维持生计。
要是没接到任务,他们就四处闯荡,帮助弱小,日子过得自由自在,乐哉悠哉。
在过去,人们管这类人叫游侠,而在近代的陕西,大家习惯叫他们刀客。
不管是漂泊的武士还是使刀的豪杰,反正他们都是一股单独的战斗力量。在那个时候,有这样的战斗力量,就好比现在成立了个公司,手里还有源源不断的钱进账,足以自己当老板闯荡一番了。
所以,打从当上刀客那会儿起,杨虎城就踏上了为期十年的闯荡江湖、声名鹊起的道路。
1915年,袁世凯打算当皇帝,杨虎城就带着手下兄弟加入了陕西的反抗军队,一起出兵反对袁世凯。
1918年,于右任当上了陕西靖国军的头儿,也就是总司令,带着陕西的军队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行动。这时候,杨虎城也跑来跟着于右任干,被提拔为第三路军的第一支队司令,成了靖国军里32个支队司令中的一员。
因为有了这份经历,1924年孙中山在重新组建国民党时,特意让杨虎城加入了国民党。就这样,原本只是陕西的一名刀客杨虎城,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里资格很老的前辈。
那一年,“直奉第二次大战”打响了,直系的头头吴佩孚和奉系的张作霖打得难解难分,北京城里头一时间没了老大。这时候,冯玉祥、孙岳、胡景翼瞅准机会,来了个“北京大行动”,把曹锟的政府给掀翻了,打算趁着这两大势力斗得欢,自己趁机捞一把,好处捞个满满当当。
一听到“北京政变”的消息,杨虎城二话不说,马上带兵支持冯玉祥,领着手下跑到渭北,把北洋系的军队给赶了出去。
之后,孙岳当上了陕西军务的负责人,带着军队进了陕西。杨虎城因为选对了队伍,他的部队被孙岳重新组编为国民军的第三军里的第三师,而杨虎城自己则当上了师长。
冯玉祥是老百姓军队的头儿,杨虎城当上了这支军队的师长,这就是说,他加入了冯玉祥的队伍。
仅仅十年工夫,杨虎城靠着机智应变,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刀客一跃成为指挥众多军队的师长。不论是看清国家大势,还是带兵打仗的本事,他都是顶尖儿的,完全有能力跟东北的大佬张作霖比试比试。
1926年对杨虎城来说是个特别关键的年头。
冯玉祥搞了个“北京大变动”,让直系在跟奉系的打仗中吃了败仗。这下直系的老大吴佩孚火了,对冯玉祥意见大得很。等局势稍微稳定了点,1926年3月,吴佩孚就让刘镇华带着7万镇嵩军去攻打西安。
另外,吴佩孚派兵打败了河南的国民军,还和张作霖联手把北京的国民军也给打败了,之后冯玉祥就离开了军队,去了苏联。
在国民军全面失败的情况下,西安变成了国民军手里剩下的最后一座孤城。
那时候,西安是由国民军的第二军第十师把守的,这个师的领导人是李虎臣。而杨虎城带领的第三师,则是在距离西安大约80公里的三原安营扎寨。
要是放在以前,杨虎城本来可以躲过这场战争,等仗打完了换个主子就行。但现在,杨虎城已经退无可退了。
这是一场冯玉祥和吴佩孚之间的你死我活的较量,要是冯玉祥输了,那些之前跟他一起对抗吴佩孚的人,都得遭殃,这可不是以前那种各路军阀混战、局势大变动的时候了。想要活命,保住之前打下的地盘,就得死守西安,助冯玉祥守护好他在西北的最后一块地盘。
搞清楚了这点后,杨虎城就带着军队往南冲,打破了刘镇华的包围,进了西安和李虎臣一起守城。他们还打起了陕军的旗子,呼吁陕西的老乡们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从河南来的镇嵩军。
这是借助不同地方的特点来发动战争,而且还是个陕西人难以回避的巧妙计谋。
结果证明,杨虎城把事情办成了。
刘镇华把西安围了足足8个月,这期间他不停地用大炮轰,把城里炸得破烂不堪。更糟糕的是,粮食和东西根本运不进来,西安城里饿得不行,连老鼠、猫、狗,还有驴、骡、马这些动物,都被吃得一点不剩了。
就这样,西安城还是挺住了,一直跟刘镇华的镇嵩军对抗着没倒下。
可以说,杨虎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在这场保卫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9月份,冯玉祥从苏联回来,他拿着苏联给的钱和武器重新组建了军队。在五原这个地方,他发誓要加入国民革命军,跟国共一起北伐。之后,他绕了个远路经过甘肃到了陕西,在西安城外把刘镇华的镇嵩军给打败了,这样西安的困境就解除了。
这场战争,把个人的前途和时代的潮流紧紧绑在了一起,让杨虎城一跃成为北伐战争中声名远扬的英雄。他的老部下也被整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而他本人则晋升为军长。
打完这场仗后,杨虎城不仅在打仗方面显示出了真本事,还让大家觉得他是个靠得住的政治伙伴。
这两件事对杨虎城的一辈子影响很大。
二、咱们换个说法聊聊这个事儿。
“西安事变围城之战”过后,杨虎城的大名传遍四海,不过那时候,北洋政府垮得一塌糊涂,国共两党的北伐战争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杨虎城也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得挑条路往前走。
杨虎城虽然早早就加入了国民党,但心里头其实更偏向咱们党。
早在1923年的时候,杨虎城和魏野畴就一见倾心,两人多年来一直关系很铁。
魏野畴老家在陕西兴平,他上过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还参与过五四运动。到了20年代初,他成了李大钊手下的得力助手。李大钊不仅亲自引荐他入了党,还派他回陕西去壮大党组织,甚至把党的力量延伸到了杨虎城的军队里。
杨虎城心里清楚魏野畴是谁。
杨虎城对魏野畴所做的事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这就是说,杨虎城原本是哥老会和刀客出身,他的思想观念跟马列主义的革命道理特别合得来。要是非得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挑一个,他更倾向于选共产党那边。
这么说吧,杨虎城和魏野畴的关系,就像彭德怀和段德昌、贺龙和周逸群那样,原本都是军人,后来受到第一代共产党员的启发,心里就琢磨着带着手下的兵去闹革命了。
1926年年底,杨虎城跟着冯玉祥到关外打仗。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在河南和安徽来回打仗,打败了好多奉系的军队,给国共的北伐战争帮了大忙。
北伐战争一路凯歌时,国共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深。到了1927年4月,蒋介石搞了个“四一二”大屠杀,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大开杀戒。这样一来,经过多年来的犹豫徘徊,每个人都走到了必须做决定的路口。
是走国家路线呢,还是走集体路线呢?
没多久,杨虎城就给出了他的回应。
1927年秋天,先是南昌起义,紧接着秋收起义也打响了。那时候,杨虎城带着队伍在安徽阜阳的太和县。他的队伍里藏着两百多位共产党员,这些人就在军队里悄悄组建了皖北特委,归河南省委管。领导这个特委的,有魏野畴、南汉宸他们几个。
杨虎城跟魏野畴讲道:“我打算加入共产党,效仿贺龙,把咱们的队伍改成中国工农红军。”
以前没得挑,只能在军阀堆里周旋,但现在,我就想安安稳稳做个好人。
杨虎城为了显示自己的坚定,同时也希望能和党组织拉近距离,就娶了只有16岁的女共产党员谢葆真。在婚礼上,他大方地说:“我看中她思想前卫,革命路上我需要她的助力。成了家,她就能直接帮我了。”
碰到这些情况,魏野畴乐坏了,赶紧跟河南省委说了这事儿。
不过有个情况,是贺龙向周先生提交了想要加入党组织的申请。周先生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很有把握能和贺龙一起走到最后,而且他地位非常高,有权决定让贺龙成为党员。就这样,一段关于旧军阀成功加入党组织的趣事传开了。
当杨虎城提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
魏野畴的职位不算高,没法直接拍板让杨虎城加入。而且河南省委里也没几个能人,既没把握管好杨虎城,也不敢把他的部队整个儿改成红军。
结果,杨虎城想要加入党组织的请求没被批准,没能如愿成为像贺龙那样的人物。
不过,河南省委对杨虎城本人不感兴趣,倒想对他的部队动手脚。所以,在1928年开头,他们让魏野畴指挥皖北特委,在杨虎城的第十军里搞起义。简单来说,就是皖北特委想法子把能管得住的部队拉出来,不跟杨虎城玩了,自己另起炉灶,成立红军。
杨虎城心里清楚这事儿,可他非但没拦着,反而离开队伍去江浙逛山逛水,好给魏野畴带的暴动队伍创造机会。他自己说:
这些哥们儿都是咱们特地请来的,就算现在没法一块儿做事,也得对得起人家,得讲道义,别把事情做绝了,以后见面还好说话。
这种认识真的很深刻。
可是没想到,起义没能成功,魏野畴牺牲了,其余的共产党员只好离开杨虎城的队伍。这让杨虎城十分沮丧,最后他也选择离开,去了日本。
在日本,杨虎城经由东京的党组织,又一次提交了想要加入共产党的申请。这回,他的申请被送到了上海的党中央那里。那时候,周先生正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看到申请后,党中央很快就同意让杨虎城入党,并且在给东京市委的信中写道:
上面已经批准他们入伙,接下来由你们来办理入伙手续。入伙手续挺简单:得有三个同志介绍,然后等半年候补期就行。
不过这次,杨虎城还是没能成为党员。
说起这事儿的原因,现在大家有两种猜测。一种说法是,当东京的党组织想找杨虎城办手续时,他已经回到国内了,根本找不到他人。还有种说法是,东京党组织的头头也回国了,所以中央发的那封信,压根就没人收。
简单来说,在那个不是国民党就是共产党的动荡年代,杨虎城虽然很想加入党组织,但最终没能如愿。他本想成为像贺龙那样的英雄人物,结果却没能成功,反而有点像贺龙的失意版本。
三、换个说法就是,咱们来聊聊第三部分的内容。
因为没法入党参与革命,杨虎城为了自己和手下将士们的将来,只能投靠蒋介石,找条活路。
1928年11月,杨虎城回到国内,重新带起了以前的队伍,他们先后在山东和河南进行守卫。
那时候,杨虎城虽然还在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里,但到了1929年4月,冯玉祥因为蒋介石要裁军而不高兴,决定起兵反抗蒋介石。这时候,杨虎城立刻向全国发了电报,说自己不跟冯玉祥了,要听南京国民政府的。
杨虎城心里明白,现在是国共两党较劲的时候,蒋介石才是“国”这边的头儿,冯玉祥不算数。
蒋介石收到杨虎城的电报后,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
杨虎城不跟冯玉祥了,这让冯玉祥的实力打了折扣。蒋介石要是对杨虎城好,那就像是花大价钱买马骨头一样,给那些其他军阀的手下看看,让他们知道跟蒋介石混有好处。
于是,杨虎城决定跟随蒋介石,他的部队被重新组建成国民革命军新第十四师。到了那年年底,冯玉祥和唐生智联手对抗蒋介石,杨虎城带着队伍从南阳出发,打下了驻马店,还缴获了唐生智存放在那里的军火。接着,他和刘峙一起打败了唐生智,逼得唐生智不得不宣布辞职。
杨虎城和蒋介石,两人首次携手合作了一把。
1930年5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还有汪精卫联手对抗蒋介石,蒋介石见状调兵遣将应战,于是,中原地区的大战就打响了。
这次打仗的重点地方在河南,因此守在河南的杨虎城部队作用非常大。
蒋介石将杨虎城的部队整编成了第十七路军,并让杨虎城担任了总指挥的职位,他心里盘算着,给杨虎城升官加爵,好让他更加忠心耿耿地为自己卖力。
杨虎城当然也没让蒋介石失望,他依照哥老会和刀客的行规,既然投了蒋介石的门下当官,就得给蒋介石点回报。再说,像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些反对蒋介石的大佬们,他们手里地盘大得很。要是能把他们打败,那不就有机会抢占地盘,自己也当个威风凛凛的地方大佬嘛。
在中原大战里,杨虎城不光是为了支持蒋介石,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杨虎城足足拼了五个月,终于在十月份打下了潼关,接着又一路往西打到了西安,抢占了冯玉祥的老窝,让冯玉祥的队伍变成了无处可去的孤军。这时候,张学良也从东北出兵来参战,三方一起围攻,反蒋的力量就彻底被打垮了。
仗打完了以后,蒋介石就成了中国真正的老大,张学良在原本东北大佬的位置上,又往上升了一级,成了中国的二把手,杨虎城呢,他当上了陕西省政府的主席和西安绥靖公署的主任,被人们称作西北王。
这是杨虎城和蒋介石之间的又一次携手合作,同时,也是杨虎城和张学良因为利益一致,共同选择了支持蒋介石的决定。
不过,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杨虎城和蒋介石之间慢慢有了很大的不同意见。
杨虎城成了大人物后,心里还装着他的政治理想,没忘想加入党组织的初衷。所以,他一当上西北王,就马上让共产党员南汉宸去当陕西省政府的秘书长,管起省政府的所有事情来。
经过南汉宸的努力,之前被关在牢里的共产党员,像潘自力、徐梦秋、李大章等人,都被他设法救了出来,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可以肯定地说,南汉宸让陕西的革命队伍重新壮大起来。
南汉宸借助秘密党组织的力量,掀起了一场学生运动,让陕西的教育界来了个大换血。他安排了许多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担任学校的校长、教育局的领导等要职,这对壮大陕西的革命队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南汉宸还帮忙搞起了《西安日报》和《西北文化日报》,这两份报纸都是由共产党员来管的,这样一来,革命队伍就有了自己的发声平台,能更好地引导舆论了。
杨虎城心里清楚南汉宸所做的这些事情,他并没有提出反对,这也就意味着他默默地表示了支持。
蒋介石心里清楚南汉宸在情报系统里的身份。看到杨虎城对南汉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蒋介石就开始琢磨了:
杨虎城虽然身在国民党阵营,但心里头,说到底还是跟咱们不是一条心。
蒋介石没法忍受杨虎城,因为他触碰了思想上的禁忌。
更关键的是,杨虎城的势力在不断壮大,他的欲望也越来越强。
1931年8月,当时守在兰州的第八师头头雷中田突然搞了个大动作,把甘肃省的老大马鸿宾给抓了,然后说要重组省政府,自己就当上了甘肃的保安总头头。到了11月,已经好久没出来露面的吴佩孚来到了兰州,他发了个公告,喊话甘肃、四川、青海、宁夏、新疆这五个地方,要大家联手起来,一起搞个抗日的大队伍。
西北地区乱作一团,好像大家都要联手对付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就让杨虎城带兵去兰州,想把西北的局面给稳住。
12月头几天,杨虎城让手下大将孙蔚如带着军队赶到了兰州,吓得吴佩孚和雷中田赶紧连夜逃跑。随后,孙蔚如就站出来说自己是甘肃省临时管事的头儿,而杨虎城也支持孙蔚如,让他正式当上了甘肃省的政府主席。
这个行动表明,杨虎城和孙蔚如早在出兵前就已经打好算盘,打算拿下甘肃。他们搞的那个“出任”和“推举”,不过就是两个人一唱一和,想把事情定下来罢了。
蒋介石明白了杨虎城和孙蔚如的打算,但他没按杨虎城的推荐来,而是自己选了国民党里的老前辈邵力子,让他当上了甘肃省政府的主席。
杨虎城心里不服,便又提出在西安绥靖公署下面设个驻甘肃的办事处,还推荐冯玉祥的老部下、甘肃的将领邓宝珊来当这个办事处的头儿。
要是拿不到甘肃的统治权,那就努力去掌握军权吧。
当杨虎城推荐的报告抵达南京时,碰巧蒋介石刚好离职。新掌权的汪精卫、孙科他们很快就通过了杨虎城的提议,让邓宝珊当上了西安绥靖公署在甘肃的分支机构头头,同时还把邵力子给罢免了,让邓宝珊暂时代理甘肃省政府的一把手。
这件事,让蒋介石对杨虎城的看法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哎,老兄啊,看你思想上倒向共产党那边,行动上也不完全向着我,这要是真让你掌管了两个省,以后你要是跟共产党一起起义,或者和汪精卫联手对付我,那可咋整啊?
尽管杨虎城没想过要跟着汪精卫走,可要是蒋介石心里有了猜疑,那再多解释也是白搭。
所以,1932年初重新掌权后,蒋介石就开始动手削弱杨虎城的势力了。
让邵力子担任陕西省政府的头儿。
让国民党老前辈朱绍良去当甘肃省的省长。
取消西安绥靖公署在甘肃的分支机构,新成立甘肃绥靖公署,并让朱绍良来当这个公署的头儿。
命令杨虎城必须让南汉宸离开,杨虎城没办法,只好给了南汉宸一些金条,两人就这样友好地分开了。
经过这一系列举动,杨虎城的势力大不如前,从原先掌控两省的西北霸主,变成了只担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和十七路军总指挥的高职军官。
而且蒋介石向来都是对政敌赶尽杀绝,所以在杨虎城实力被削弱后,大家心里都犯嘀咕:他会不会对杨虎城也不放过呢?
“他啥时候会来带走我呢?”
很快,杨虎城和蒋介石之间的友好时光走到了尽头,他们俩即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分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四、换个说法就是,咱们来聊聊第四点。
杨虎城和蒋介石之间互不信任,这让杨虎城最终打定了主意——他觉得跟着蒋介石已没前途,不如走回正道,重新试着和共产党联手。
早在1931年的时候,多亏了南汉宸的帮忙,杨虎城手下的十七路军宪兵营里,就悄悄建立了一个能直接和中央军委在上海的办事处联系的秘密小组,他们叫它“中共宪兵营小组”。后来,这个小组又改名叫“西北特别小组”。
就算南汉宸走了,西北的那个特别支部也还继续存在着。
而且,别的部队里也有好多党支部和党小组,发展了一大批党员,所以大家都说十七路军就像是“共产党的干部摇篮”。
1933年刚开始那会儿,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陕苏区”站稳了脚跟。蒋介石呢,就让杨虎城带着他的十七路军往南打,想跟川军一起,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红四方面军。可那时候,杨虎城跟蒋介石的关系已经闹得很僵了,他还打算跟我们党再拉上手呢,所以根本不想跟红四方面军对着干。
接着,杨虎城派少校参谋武志平当信使,去跟红四方面军谈和。武志平在动身前,还听了地下党成员徐梦周的主意,带上四川、陕西、甘肃的军事地图,还有十七路军和其他国民党军队的联络密码本,作为谈判的信物。
武志平因为这两样东西,赢得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的信赖。
靠着军用地图,徐向前成功指挥了“反六路围攻”战斗,而有了密码本,红四方面军就能读懂国军的电报了。等中央红军走到贵州、四川时,红四方面军每天都会把截获的国军电报准时发给中央红军,给领导们出主意时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长征走完后,老师傅曾讲过:
你们四方面军在搞技术侦查这块真是挺棒的。特别是咱们长征走到贵州,那阵子四渡赤水,天天行军忙得不可开交,你们送来了好多关键情报,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得好好谢谢你们!
说起来,这事情的起因还得从杨虎城那里开始讲起。
杨虎城和红四方面军搭上线后,两边都派了人去见面,在1933年6月,他们悄悄签了个“汉中协议”,说好不打架,一起对抗蒋介石和日本鬼子。
多亏了杨虎城反对打仗,红四方面军才得以安心往南走,建立起川陕根据地,后来红军队伍壮大到了八万人。
到1935年年底时,中央红军走到了陕北,与此同时,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也被调到了陕西,准备和红军开战。这么一来,陕西就汇聚了杨虎城的部队、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红军,总共三方军事力量。
在这三支军队中,红军是跟蒋介石打了十年交道的老革命队伍。杨虎城跟蒋介石关系不好,而张学良跟红军打过仗,吃了不少亏,不想再打了。可蒋介石就是不让停战,这让张学良心里对蒋介石也有了怨气。
在那个时候,杨虎城、张学良和红军经过整整一年的暗中联络,最后决定联手“反对蒋介石、共同抗日”,这样就有了“三位一体”的西北军事和政治局面。
接着,就发生了西安事变,大家要求“蒋介石抗日,别再打内战了”。
五、换个说法就是,这一部分是这样的:
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和张学良提出了八条救亡图存的办法,包括要改一改南京政府的人员,别让国内再打仗了,把关起来的政治犯都放了,让大家都能参与爱国行动,还得赶紧开个救国大会商量对策。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谈了半个月后,蒋介石表面上同意了杨虎城和张学良的要求,他拍着胸脯说:“你们提的条件,我答应了,我用我作为领袖的信誉来保证会做到。要是做不到,你们以后不认我这个领袖就是了。”
说是说,干是干。
杨虎城不赞成随便就放走蒋介石,周先生也觉得,得先有个公开的政治声明,把西安事变的要求正式写下来,这样才能考虑放蒋介石。
可张学良太过单纯,觉得事情既然是他挑起的,那也得由他来解决,硬是要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后才打算召集全国大会,把西安事变那八条要求给落到实处。
没想到一到南京,蒋介石就变卦了,他下令中央军赶往西北,打算用武力摆平事情,同时还把张学良给关了起来。
这样的结局让张学良大感意外,他对前来看望的宋子文说道:“我要是不回去,西北那边能同意吗?”他心里盼着杨虎城和红军能搞出点大动静,好让他被救出去。
不过,在三个势力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实力最为雄厚,兵力是杨虎城第十七路军的三倍之多,按理说应该是这个联盟里的主干力量。
如今张学良被扣留在南京,这让东北军顾虑重重,难以在“三位一体”的局面里施展大手脚。红军呢,人数不足三万,只能靠政治影响力说话,军事上根本顶不起大梁。
这样一来,解决事情非得动手不可的重担,就压在了杨虎城和他的十七路军肩上。
他还能有啥法子呢?
一个人撑着太难了。
杨虎城苦苦支撑了四个月后,终于在1937年4月,因为蒋介石给的压力太大,不得不宣布放弃所有职位,找了个去国外学习的借口,离开了中国军队和政治的核心圈子。
二十年来的努力打拼,一下子全没了,化为了泡影。
说到底,杨虎城算是被张学良给害了。要是张学良当初能听杨虎城和周先生的劝告,不那么固执地自己押着蒋介石回南京,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杨虎城的命运也可能完全不同。
没啥本事却老爱自大,这简直就是张学良的生动描述。
六、咱们换个说法聊聊这一条:
最后咱们来聊聊杨虎城后来怎么样了。
杨虎城刚出国没多久,中国就全面打响了抗日战争。他好几次都向蒋介石请求回国打仗,但蒋介石一直没答应,反正就是不肯让他回来。
我把张学良关起来了,你也别回国,这样我才能找个台阶下,让西安事变的事情过去。要是你们还一直出现在大家面前,我这脸往哪儿搁啊?
可杨虎城就是不肯,他铁了心要回国打仗。蒋介石一次次地拒绝他,他便派人去莫斯科找我们党,盼着能经过苏联回到延安,加入抗日队伍。
当延安和驻苏代表团正讨论怎么应对时,苏联很快就将这事告知了蒋介石。
蒋介石一听,心里立刻警觉起来:“这哪是回来打鬼子,分明是想投奔共产党嘛!”他赶紧让宋子文去叫杨虎城回来。杨虎城对宋子文的话信以为真,结果一回国就被悄悄抓了起来。
1949年,国民党离开大陆时,蒋介石让军统的头儿毛人凤在走之前“把以前的旧账都了结了。”
9月6号那天,杨虎城还有他的儿子杨拯中、杨拯贵,他的秘书宋绮云,宋绮云的老婆徐林侠,以及他们的小儿子宋振中,在歌乐山被悄悄地杀害了。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说杨虎城是个大名鼎鼎的爱国将军,跟他一起牺牲的宋振中,因为叫“小萝卜头”而被人们记住,他是我们国家年纪最小的烈士。
一辈子想找党却没找到,最后却为了党牺牲,这就是被称为“未成功入党的贺龙式人物”杨虎城的传奇。
张学良晚年时感慨道:“真后悔跟杨虎城联手,那西北军太不给力了,让我心里特别难受。”他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杨虎城没能把他救出去,结果他被关了好几十年。
这人做了亏心事还不觉得羞耻,真不知道他哪儿来的勇气?
#春生四月#?
